拼音bǐ wù cǐ zhì
基本解释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出处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一切万物 | 《无量寿经》卷上:“设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 |
一寒如此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
一无长物 | 《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
一片志诚 |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二折:“将一片志诚心写入了冰绡峥,这一篇相思令,寄与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
一物一主 |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这披挂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来。” |
一物一制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这等铜筋铁骨,偏遇着文忠臣,更狠似他,真个一物一制。” |
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
一物不知 |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一物克一物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然而赵守翁竟无奈她何,此谓人生万物,一物克一物。” |
一物降一物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
一至于此 |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笔札无情,任其摇礕。甚矣哉!文之横流,一至于此!” |
一表人物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 |
万物之灵 |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晋书 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不以辞害志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不分彼此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我想叫他们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 |
不失旧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
不拔之志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不此之图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
不虚此行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幺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
不轨不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
与物无忤 | 《周书·苏亮传》:“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 |
与物无竞 | 《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
丑类恶物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专心一志 | 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专心致志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东山之志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