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ēng shān cǎi zhū
基本解释到山上去采珍珠。比喻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
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串骊珠 | 明·陶宗仪《辍耕录》:“有字多声少,有声少字多,所谓一串骊珠也。”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汉 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 鲁迅《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 |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语出汉 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清]直等到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方才有个青衣童子开门出来。” |
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 《慈禧太后演义》第六回:“那拉懿嫔回忆旧日慈眷,格外悲戚,哭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几乎有痛不欲生的形状。”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迷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九回:“我听说一夫得道,九祖升天,那有个九族升天之说吗?” |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七回:“我说的不是功名么?你们不知道‘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呢’?” |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常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你那夫主冤愆解释,亦得超生去了。” |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错过了。” |
一字一珠 | 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
一山不藏二虎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一谷不升 | 《榖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
万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三千珠履 | 西汉·司马迁《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
不吝珠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恰好听得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不吝珠玉,意下如何?’” |
不揪不采 |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泰山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丘山之功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禄。” |
丛山峻岭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在矿井里》:“煤矿的空中索道,越过了丛山峻岭。” |
东山之志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