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注释】
嫡:古代正妻所生拥有继承权的长子。后:后代,指有继承权的嫡长子。嗣、续:都是继承的意思。
祭祀烝尝:指祭祀供奉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有烝祭和尝祭等。秋天的祭祀仪式称尝,冬天的祭祀仪式称烝。
稽(qǐ)颡(sǎng)再拜,悚惧恐惶:指行跪拜大礼的时候,心情要惶恐敬慎,极度虔诚。
稽颡:古代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的一种跪拜礼,多用在居父母之丧拜谢宾客时,表示极度的哀痛。颡,额头。
【翻译】
继承先业的子孙们,应该按时祭祀以求得祖先和上天的庇佑。
跪着磕头要按照规矩,心情要悲痛虔诚不失礼仪。
【解读】
古人将祭祀文化视为中国正统礼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久远的原始时代。处在蒙昧时代的先民们不通晓星辰变化的奥秘,畏惧自然灾害的威力,不理解死生演变的规律,所以向天、地、人大行祭祀之礼,以表敬上崇拜之心,以示祈求护佑之意。历史上对祭祀文化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据文献资料显示,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诸神明、先圣哲人、祖先,这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三皇五帝、二十八宿、五岳、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关帝、妈祖等。
既然祭祀是为了表达敬意,祈求护佑,当然不能空手献祭,要有祭礼。古人献给天地神明的祭礼大致有这样几类:其一为“牺牲”,也就是牲畜,一般有“三牲”“五牲”的区别。三牲指的是猪、牛、羊,而五牲则再加上马和犬。其二为“粢盛”,也就是粮食五谷,有时候也会献上果蔬,或者是酒。其三为“玉帛”,也就是各种珍贵的玉器及皮帛。其四为“血”,古人觉得血是有灵魂的,拥有神奇的力量,应该当做珍贵的祭品献给天地神明。
除了以上四种祭品外,古人还使用过“人祭”,也就是将活人当做祭品。历史上最黑暗残暴的“人祭”出现在商代,人祭时手段非常残忍,充斥着大量的肉体摧残,而这些恐怖的祭祀场景经由商代卜辞被记录流传下来,让后世之人了解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血腥的一面,也让世人明白了在神圣的祭祀崇拜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古代祭祀时要行叩拜大礼,所谓“拜”,即双手作揖、双膝跪地,上身匍匐于地下;而“叩”,则是指头轻触地面。在《周礼·春官·太祝》中有这样的文字:“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九拜之中,稽首等级最高,分量最重,它要求拜者双膝跪地,双手着地匍匐,并停留一段时间。祭祀当用稽首礼,此外,卑下对尊上行礼时也要行此大礼。第二重的是顿首,它的动作与稽首一样,但不需停留太长时间,一顿即可。一般平辈之间行此礼。再次就是空首,也就是引头至手即可,动作幅度较之前两者最小。平辈之间一般多用此礼。三“正拜”之后,剩余六拜都是正拜的变异形式,它们动作各有不同,适用于各种情形。其中,肃拜,也就是军礼,俯身即可,这是因为军人常常身披盔甲,不便行大礼,便以肃礼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