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浙江倭患平息后,戚继光又被调往北方的蓟门,担任京师防卫重任。
2.明代官员以私人名义用人行政的著名例子,是抗倭将领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辈招延“幕客”。
3.历史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戚继光铁面无私斩子,都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佳话。
4.戚继光有些疑问,他虽然身为武将,但并非不通文墨,对朝廷的制度也相当清楚。
5.韩信钻过别人的胯档,戚继光拍领导马屁还非常怕老婆。
6.戚家军抗倭,反映的是明朝末年我东南沿海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带领下奋力反抗倭寇骚扰入侵的故事。
7.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
8.当年戚继光义乌招兵,大杀倭寇,打的倭寇闻名丧胆。
9.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10.他们头上戴着羊皮帽,身披雪花,背着背包,抬着帐篷,踏着积雪,来到景忠山下三屯营一带安营扎寨,决心在戚继光建立功勋的地方,创造当代军人的光辉业绩。
11.柳云相信戚继光绝不是真的爱什么风雅,要以诗词出名,而只是要以此博得广大文官集团的认同,认为他不是一个粗鄙不通文墨的武将,而是儒将。
12.水师营里,又有长官借给他看过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因此,他衷心敬慕关岳,私淑戚公,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
13.当着内阁大臣的面,沈觉非任命戚继光为整顿京营全权大臣,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少保,赐给上方宝剑,凡军中不遵号令者不分贵贱皆可斩之。
14.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戚继光
15.戚继光守蓟州,此人年轻有为,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面相俊朗,颇有威信。
16.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17.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戚继光
18.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心筹划,变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
19.此大捷战讯传至京城,朝廷甚喜,升迁戚继光为都指挥使。
20.《戚继光英雄传》,其预告片在网上播出后,粗糙的画面、僵硬的人物动作、单薄的音效以及剧中诗词出现大量错别字等立刻遭到业内人士和网友的大规模指谪。
21.戚继光闻言一怔,当即从谏如流,不再固执己见。
22.戚继光笑道,这谭纶虽是文臣,却喜欢武事,而且精通兵法,节制精明,信赏必罚,战绩辉煌,大受诸将爱戴。
23.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24.读者诸君,假如你的太太,对于你,施下最严酷的压力,你必须敬谨承受,才能忍辱负重,担当国家大事,这是王导、谢安、戚继光诸人成功秘诀。
25.正由于如此,主将戚继光才不惮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
26.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
27.回营缴令,诸路将领向戚小将贺功,独戚继光面无悦色,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努,立命绑出营门正法。
28.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支援福建,接连扫平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之功,在此处修建戚公祠,李义轩功不可没。
29.高手,助戚继光一举敉平了倭寇。
30.张居正也对戚继光大力支持,练新军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各项开销有求必应,从无半点留难。
31.因其慕戚继光之英名,遂将宾馆命名为光园.
32.概括起来,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33.胡宜春若是真降,他深知戚继光的军情,无疑可助我破敌;若是诈降,而又不被识破,那时我等将死无噍类矣!请大王务必反复斟酌而行。
34.唐潜龙为了尽快决出胜负,佯装转头去看那黄衣使者,此时戚继光的金枪正好刺中了唐潜龙的左上臂,只听见唐潜龙“”。
35.戚继光这帮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有功夫、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四有青年啊!
36.新军在戚继光领导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对百姓秋毫无犯,多次建立战功,战斗力非常强,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37.戚继光在说到枪法与杨家枪的关系时曾经说“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杨家枪”。
38.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百战百胜,驱除了倭寇。
39.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敢;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敢;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敢;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敢。
40.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气;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气。
41.张凡就是历史成绩再差,也听过戚继光这位鼎鼎大名的大明传世名将,抗倭英雄。
42.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43.这条整整齐齐大理石长城长约2公里,每块石重约千斤,为著名将领戚继光主持北边军务时所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