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虽出身世家,却拒绝蒙祖荫出仕,而是与寻常士子一般走科举之路入仕,此举甚为时人所称赞。
2.潭州人,落科举子,弃文就武,稍通书算,颇有谋略,亦能布阵排兵。
3.2015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了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金砖国家第一届工业部长会议。
4.东莞市委*记徐建华在会上回顾了东莞教育历史,他说,东莞历史上素有尊师重教、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在广东属于科举发达地区。
5.科举夺元,往往与月亮挂起钩来,故有“月中折桂”和“蟾宫折桂”之词。
6.与科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7.罢科举法,令州县悉仿太学三舍考选,建辟雍外学于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8.科举不但要考学问,还要考“钱”,每次落第,不仅意味着心血白费,还预示着有更多经费支出。
9.毫无实际意义,耗读书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科举制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10.农历八月是古代科举乡试月,乃读书人的忙月,这种情景与现今6月初的高考差不多。
11.殿试是唐代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004年,塔斯社庆祝了自己的百年华诞,我们为此在莫斯科举办了世界通讯社大会。
13.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丁氏家族始终将科举入仕和商业经营相结合,始终坚持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清代山东地区著名的儒商家族。
14.科举制并不是自创生即完备周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曾经历了失误、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张宏杰
15.我用矫形外科举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比较易懂,但在其他外科手术上道理也是一样。
16.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17.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18.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中来。
19.考察一千多年的科举发展史,可以看出考试制度的发展规律,高考制度自然也不例外。
20.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21.1958年,刘诗昆第二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
22.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23.著名学者刘海峰教授登上岳麓书院讲坛,纵论“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24.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25.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26.贾政所谓的“浓诗艳词”,指的是不入科举之道,偏重于文学价值的诗词曲赋,尤其是青春少年喜读的带有浪漫色彩的诗词。
27.就算中了科举,也未必就能有官做,还要等吏部铨选、补缺,才有可能实授【造 句 网】。
28.一场科举舞弊泄题案件,将夺权争位的序幕渐渐拉开。
29.张兄家学渊源,这次肯定会中的,其实你可以凭令尊与令兄的关系萌生一官半职的为何还苦于科举?
30.“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状元,是科举时代的最高功名,一旦获得,荣耀、快慰至极。
31.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32.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33.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
34.事实上,到了明朝后期,八股文已经变成科举制义文章的一种泛称。
35.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36.而名为“阿芙乐尔”的疗养基地位于利佩茨克州境内风景如画的顿河沿岸,周围遍布名胜古迹,起拍价为9920万卢布,9月16日在莫斯科举行拍卖会。
37.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38.毕竟除了时断时续的科举之外,混进官府当小吏,几乎是民间才俊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39.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40.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41.张飞三人也不驱使,任由三匹马慢慢的走着,路上偶尔谈论这次科举,偶尔谈论天下大事,宋海多一身学问不俗,针砭时弊,字字切中要害。
42.(4)汉以后因袭博士官学制度(宋以后科举制度犹是变相官学),以利禄熏人心,以权威约真理,经世致用,空存美谈,钓名渔利,长留秽德。
43.胡说,就算不去科举,书,你也要读!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等你接了差事,每天还要读书,不可荒废。
44.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45.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46.【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47.蒲松龄10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72岁才成为贡员;范进中举,就是中考,考了至少十二三次。
48.无论你皇帝贴不贴黄榜,科举考试都是要进行的。
49.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50.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鉴了西方的招生考试模式,又深受传统科举考试文化的影响。
51.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因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所以,又有“干禄体”之称。
52.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53.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54.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55.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56.人们对他们并没有说短道长,因为他们都是参加科举靠真本事“考”出来的。
57.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58.在当时“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下,开平县成立了第一家公立小学,胡根天幸运地走进新学堂。
59.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
60.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61.明后天您就要去科举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62.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63.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64.????????朝鲜末期,由于官场腐败,科举制度已徒具形式,舞弊贿赂之风盛行。
65.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
66.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67.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68.后来,父亲见科举无望,便想着做些小生意养家糊口,纺纱机转的越来越快,绣针越穿越密,最终积劳成疾去世了。
69.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70.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71.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72.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者,要数广东顺德县老秀才黄章。
73.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74.京中有人以长吉父名犯讳,说我不应参加科举。
75.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76.“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77.当今圣上聪明睿达,在科举中开设“地球”。
78.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79.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
80.文庙管理所副所长张劲雷介绍,过去,在科举考试之前,学生们也一定要来拜一拜孔子,这是千百年的传统了。
81.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82.可正房里的杨氏却不乐意了,在她看来,唐钰身为庶子不思为家族专心营生却偏偏要去走科举之路,简直就是心怀叵测、其心可诛。
83.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84.小舒也语出惊人,认为现在的国考不像古代的科举,更“强调思考和创新,并不是重复旧东西”。
85.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十九人。
86.王稼祥受到批判的导火线是,1962年7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莫斯科举行争取普遍裁军的世界和平大会。
87.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88.汉人读书,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为科举一题死读读死。
89.须知,她可不同雷倩,若非大秦俗规,女子不得参加科举,难保她不会高步云衢,金榜题名。
90.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91.刘宏沉吟道,对于目前仍以察举选官为主的帝国来说,还不到推行科举的时候,这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就是帝国今后的栋梁,不能任由他们飞鹰走马地在家荒废掉。
92.他并不在乎为了维护利益,设计张大春,也不掩饰为了仕途科举,学习制艺,可以笼络官差,亦能附庸风雅,颇有城府,却不失于冷漠,人情练达,却不显得虚伪。
93.当年,陈世美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之后,抛妻别子,另结新欢。
94.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95.左侧凸刻“龙飞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公元1793年——记者注),系为壬子科举人吴名勋所赐”等字样。
96.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97.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98.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官员们,喜欢用“时文”来做记录,但这种文辞优美、立意深刻却拖沓冗长的记录方式,让习惯了数据与逻辑的外国负责人十分头疼。
99.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100.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