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ái jié zhì pí
基本解释竭:尽;疲:疲倦。才能用尽,智力衰退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介之才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
一波才动万波随 | 宋 惠洪《冷斋夜话 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
一表人才 |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么!” |
七步之才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文事》:“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
三智五猜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
上智下愚 |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宋·悟明《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不竭之府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
不羁之才 | 《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
乐此不疲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
予智予雄 |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是一个极骄贪的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够的,因之,予智予雄,任性妄为。” |
人尽其才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 |
人急智生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智深见了,‘人急智生’,便把禅杖倚了,就灶边拾把草,把春台揩抹了灰尘。” |
人才出众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
人才济济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闰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
人才辈出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第六》:“犹之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 |
人才难得 | 宋·苏轼《谢宣召入院状》:“首择辅臣,次求法从,知人才之难得,采虚名而用。” |
人穷智短 | 《鸡肋编》下卷引陈无己诗:“人穷令智短,百巧千穷只短檠。” |
人贫智短 | 《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道‘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仙才鬼才 | 宋·阮阅《诗话总龟》:“宋景文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
任重才轻 | 三国蜀 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
众建贤才 | 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
佳人才子 | 宋·柳永《玉女摇仙佩·佳人》:“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依。” |
使智使勇 | 《新唐书·侯君集传》:“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 |
倚马长才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7回:“两人不来多嘴,全凭那斫轮老手徐世昌,及倚马长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