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ì bù jí shé驷不及舌 |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
mù dèng shé qiáng目瞪舌强 | 同“目瞪口呆”。 |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
mù dèng shé jiǎo目瞪舌挢 | 同“目瞪口呆”。 | 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
mù dèng shé jiàng目瞪舌彊 |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 |
gāo chún qí shé膏唇岐舌 |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 |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
jǐ zhǐ jiáo shé戟指嚼舌 |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 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
jìn kǒu juǎn shé噤口捲舌 | 指缄默不言。 | |
duō zuǐ duō shé多嘴多舌 |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
shé jiàn chún qiāng舌剑唇枪 |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
tāo kǒu chán shé饕口馋舌 | 比喻贪吃的人。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
tián yán róu shé恬言柔舌 | 犹言甜言蜜语。 |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
nán mán xiāng shé南蛮鴂舌 |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 |
zā zuǐ zā shé咂嘴咂舌 | 见“咂嘴弄舌”。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
gǔ shé yáo chún鼓舌摇唇 | 同“鼓唇摇舌”。 | 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
xián zuǐ dàn shé咸嘴淡舌 |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
xū zuǐ lüè shé虚嘴掠舌 | 比喻花言巧语。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
bì kǒu jié shé闭口结舌 |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
qī shé bā zuǐ七舌八嘴 | 同“七嘴八舌”。 |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
qián kǒu jié shé钳口结舌 | 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
dù kǒu mù shé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bèn kǒu zhuō shé笨口拙舌 | 没有口才,不善言谈。 | 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一章:“部队作风,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qián kǒu tūn shé钳口吞舌 | 犹言闭口不言。 |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
bái fèi kǒu shé白费口舌 | 谈话一无所获。 | |
mó pò kǒu shé磨破口舌 |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 |
gāo chún shì shé膏唇拭舌 | 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biàn kǒu lì shé辩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 汉 王充《论衡 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 |
qiǎo shé rú huáng巧舌如簧 |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
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 |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
gǔ shé xiān huáng鼓舌掀簧 |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 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
tiáo zuǐ nòng shé调嘴弄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gǔ shé yáng chún鼓舌扬唇 |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
bèn zuǐ bèn shé笨嘴笨舌 |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
zuǐ kuài shé cháng嘴快舌长 | 爱说长道短。 |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蔽口 | 比喻闭口不说话。 |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
shuō zuǐ shuō shé说嘴说舌 | 搬弄是非,没事找事。 | 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我孩儿又不曾嫁了人,是斗他耍,怎么这等认真,就说嘴说舌,背槽抛粪。” |
zú jiǎn shé bì足趼舌敝 |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
qīng zuǐ bó shé轻嘴薄舌 |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
qīng kǒu qīng shé轻口轻舌 | 见“轻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罢,不要十分轻口轻舌的冲撞他。” |
gǔ chún zǎ shé鼓唇咋舌 | 同“鼓唇摇舌”。 |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
jiān é jiàn shé坚额健舌 | 厚颜利口。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诈行,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 |
ráo shé tiáo chún饶舌调唇 | 饶舌,多嘴。调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 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饶舌调唇,怎当他拔树寻根。” |
yóu zuǐ yóu shé油嘴油舌 |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 | 《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
jiāo shé jiān chún齰舌缄唇 | 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 |
zhāng kǒu tǔ shé张口吐舌 | 形容很惊奇的样子。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dù kǒu jié shé杜口结舌 | 犹言杜口吞声。 |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
huì xīn miào shé慧心妙舌 | 聪明的心灵,巧妙的口才。 | |
yǒu zuǐ méi shé有嘴没舌 | 形容不善言辞。 | |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
gāo chún shì shé膏唇试舌 |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jiān kǒu jié shé缄口结舌 |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
jié shé dù kǒu结舌杜口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
táng shé mì kǒu糖舌蜜口 | 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 | 《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
jiān shé bì kǒu缄舌闭口 | 缄舌: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看别人眼铺眉,笑自己的缄舌闭口。” |
zā zuǐ nòng shé咂嘴弄舌 | 形容贪馋的样子。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
tóng chún tiě shé铜唇铁舌 | 比喻雄辩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
dèng yǎn zé shé瞪眼咋舌 |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 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
sān cùn zhī shé三寸之舌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shé bì chún kū舌敝唇枯 | 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
fù shé jiāo chún缚舌交唇 | 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 | 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
zhé chōng kǒu shé zhī jiān折冲口舌之间 | 折冲: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口舌:争吵。在辩论、争吵中进行外交谈判。 | 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折冲于口舌之间” |
guāi chún mì shé乖唇蜜舌 |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 《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恶,且都说起他的好处。” |
jí zuǐ jí shé急嘴急舌 | 急忙插话抢着说话 | 陈残云《深圳河畔》:“二婶好像怕她生疑,急嘴急舌地解释。” |
qiáng zuǐ niù shé强嘴拗舌 | 说话倔强的样子。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一:“谢庆元倒了威了,但还是强嘴拗舌:‘我家里的事,要你们管吗?’” |
chǐ wáng shé cún齿亡舌存 |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 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
yīng wǔ xué shé鹦鹉学舌 | 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常比喻跟着人家的话说;或指搬嘴学舌。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
shé zhàn qún rú舌战群儒 |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
yóu zuǐ gǒu shé油嘴狗舌 | 抹了油的嘴,像狗一样的舌头。形容说话油滑,内容低劣。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6回:“你会唱的甚么好成样的套数儿,左右是几句,东沟窝,西沟灞,油嘴狗舌,不上纸笔的。” |
yóu zhuǐ huá shé油嘴滑舌 |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
shé qiáo bù xià舌桥不下 | 形容惊讶的神态。 | |
shé jiǎo bù xià舌挢不下 |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
bèn zuǐ zhuō shé笨嘴拙舌 |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
lǎo pó shé tóu老婆舌头 | 比喻善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是能言巧辩之士,口里含着一堆的老婆舌头。” |
pín zuǐ è shé贫嘴饿舌 | | |
fēng gān ráo shé丰干饶舌 | 丰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饶舌:多嘴。不爱说话的人也会多嘴。 | 《宋高僧传》第19卷:“二僧笑道:‘丰干饶舌。’” |
chì shé shāo chéng赤舌烧城 |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 汉 扬雄《太玄 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
chǐ bì shé cún齿弊舌存 | 谓刚者易折,柔者难毁。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 语出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
diào shé gǔ chún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dèng mù jié shé瞪目结舌 |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 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 |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
wǎng fèi chún shé枉费唇舌 | 白费言辞,不起作用。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
wǎng fèi kǒu shé枉费口舌 | 白费口舌。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
wǎng kǒu bá shé枉口拔舌 |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
wǎng kǒu kuáng shé枉口诳舌 | 见“枉口拔舌”。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
wǎng kǒu jiáo shé枉口嚼舌 | 见“枉口拔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
tú fèi chún shé徒废唇舌 |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 |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
gǔ chún yáo shé鼓唇摇舌 |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
yín chǐ dàn shé龈齿弹舌 | 龇牙咧嘴地咒骂。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妇女 燕姬》:“所饷不满所望,必龈齿弹舌,狞凶万状。” |
bān chún nòng shé搬唇弄舌 | 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 | ①明 徐某《杀狗记 看书苦谏》:“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轻信。”②许地山《海角底孤星》:“你们念书人底能干只会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罢。” |
nòng kǒu míng shé弄口鸣舌 |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 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
chún jiāo shé bì唇焦舌敝 | 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
chì kǒu bái shé赤口白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唐 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
jiáo shé tóu嚼舌头 | 比喻说是非或者说废话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这嚼舌头老淫妇!挣将钱来焦尾巴!” |
dòu chún hé shé斗唇合舌 |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
càn huā zhī shé粲花之舌 | 粲花:鲜艳的花朵。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七卷:“此自师粲花之舌耳。然默验人情,实亦为理之所有。” |
jiāo chún gàn shé焦唇干舌 | 见“焦唇干舌”。 | 《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
tiáo shé nòng chún调舌弄唇 | 犹言调唇弄舌。 | 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
gāo chún fàn shé膏唇贩舌 |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 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
kǒu gàn shé jiāo口干舌焦 | 见“口燥唇干”。 |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