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táo huā liú shuǐ桃花流水 |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 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liú shuǐ luò huā流水落花 | 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 | 南唐 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tǔ rǎng xì liú土壤细流 |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yuán qīng liú jié源清流洁 |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 先秦 荀况《荀子 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
cóng shàn ruò liú从善若流 | 见“从善如流”。 | 《新唐书·张玄素传》:“从善若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祸可既乎?” |
lìng xíng rú liú令行如流 | 谓命令的推行象水流向下一样迅速顺利。 | 《孙膑兵法·奇正》:“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
yùn jiè fēng liú酝藉风流 | 酝藉:宽和有涵容。形容人的风度潇洒温文。 | 《旧唐书·权德舆传》:“动作语言,一无外饰,酝藉风流,为时称向。” |
tì sì jiāo liú涕泗交流 | 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 北齐 魏收《魏书 元顺传》:“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换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夏,四月,甲申,郭子仪辞还邠州,复为上言边事,至涕泗交流。” |
qī chuàng liú tì凄怆流涕 | 凄怆:伤感悲痛。悲伤得流泪。 | 《孔丛子·儒服》:“未知后会何期,凄怆流涕。” |
zhòng liú guī hǎi众流归海 |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 唐 杜甫《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
jí liú yǒng jìn急流勇进 | 在急流中勇敢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 | 宋 邵伯温《邵氏见闻录》:“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
wén cǎi fēng liú文采风流 |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清·恽敬《同游海幢寺记》:“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为世事牵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风流、友朋意气相尚。” |
mù niú liú mǎ木牛流马 | 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
liú luò shī suǒ流落失所 | 流转沦落,没有安身的地方。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单符郎全州佳偶》:“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理当收拾,此乃万不得已之事。” |
jī hòu liú guǎng积厚流广 | 根基深厚,影响广远。 | 战国·赵·荀况《荀子·礼论》:“所以别积厚,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
liú shuǐ yóu lóng流水游龙 | 语本《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后因以“流水游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 | 语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
shuǐ liú yún sàn水流云散 | 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 宋·陆游《临江仙·离梁州作》词:“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
shǐ pì zhí liú屎屁直流 | 形容惊恐之极。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8回:“这个风声传了出去,吓得那些承办蚕桑的乡绅,屎屁直流!” |
jiàn zhēng rú liú谏争如流 | 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二折:“从父令是何由,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谏争如流。” |
chī zhàng tú liú笞杖徒流 | 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 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三折:“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 |
jié duàn zhòng liú截断众流 | 喻识见玄远,超情越识。 | 《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朱子语类》卷七六:“如复其天地之心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此截断众流句。” |
yuán qīng liú jìng源清流净 | 源:水的源头。水的源头清,下流的水也就清。指修身治国要从根本出发。 | 明·无名氏《怒斩关平》第一折:“你是花根本绝,源清流净,端的不虚名。” |
pōu jué rú liú剖决如流 | 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 | 《隋书·裴政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
gāo shān liú shuǐ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yǐn dú shàng liú饮犊上流 | 谓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语本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
liú xuè piāo lǔ流血漂卤 | 卤:通“橹”,大盾牌。血流得能将橹浮起来。形容死伤极多。亦作“流血漂忤”。 | 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此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
fù dōng liú付东流 | 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往常个侍衾裯,都做了付东流。” |
kòu jí zhōng liú扣楫中流 | 犹中流击楫。 | |
zhěn yán shù liú枕岩漱流 | 同“枕石漱流”。 | 南朝·宋·谢灵运《游名山志》:“俗议多云,欢足本在华堂,枕岩漱流者乏于大志,故保其枯槁。余谓不然。” |
hóng shuǐ héng liú洪水横流 | 横流:不循河道而流。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
fēng chū quán liú蜂出泉流 | 像群蜂倾巢,如泉水涌流。形容一时并作。 | 清 龚自珍《古史勾沉论二》:“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 |
sù mén fán liú素门凡流 | 素门:寒门。指寒门之族,平凡之辈。 | 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素门凡流,轮翮无取。” |
fēi liú duǎn cháng飞流短长 |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 唐 沉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
jīng wèi tóng liú泾渭同流 | 泾渭:泾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坏不分。 |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夫岂知世终异数,泾渭同流。”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lóu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xùn diàn liú guāng迅电流光 | 比喻光阴像电光迅速地消逝。 | 胡蕴《过临平》诗:“迅电流光三载间,再游胜地百忧删。” |
liú fāng hòu shì流芳后世 | 见“流芳百世”。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桓温]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
cóng liú wàng fǎn从流忘反 | 谓习从流俗而不可扭转。 |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一记得了,久而久之,不论尊卑长幼,远近亲疏,一股脑子,把称谓搁起来,都叫别号,尤其怪。照这样从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后,只怕就会有‘甲斋父亲’‘乙亭儿子’的通称了。” |
shuò yù liú jīn烁玉流金 | 见“烁石流金”。 | 宋·苏轼《石炭》诗:“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
fēng liú diē dàng风流跌宕 | 跌宕:为人放纵,不拘束。气度超脱,潇洒放逸。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那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不克如愿。今见反来叫他,自是喜欢。” |
sì shuǐ liú nián似水流年 | 流年:光阴。光阴像川流不息的江水;一去不复返。比喻光阴过得很快。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
zhú liú wàng fǎn逐流忘返 | 随波流荡而忘却归来。指随逐时俗,而不知返归根本。 | 章炳麟《文学说例》:“不通斯例,则古义不完,逐流忘返,则谬说滋起。” |
liú xuè piāo lǔ流血漂橹 | 橹:盾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 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fēng liú yǐ nǐ风流旖旎 | 风流:风韵;旖旎:柔美的样子。风韵柔媚。 | 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我这女儿吹弹歌舞,书画琴棋,无不精妙,更是风流旖旎,机巧聪明。” |
niào liú pì gǔn尿流屁滚 | 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你要问俺名姓,若说出来,直唬得你尿流屁滚。” |
sù liú cú yuán溯流徂源 | 同“溯流穷源”。 |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介卓然自为一家者。” |
hàn liú zhì zhǒng汗流至踵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 《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
fú shī liú xuè伏尸流血 | 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 | 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běn mò yuán liú本末源流 |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 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
fù yǔ dōng liú付与东流 | 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唐·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
xuàn rán liú tì泫然流涕 | 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涕:泪水。伤心地流泪。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酆都御史》:“念母老子幼,泫然流涕。” |
liú xuè fú shī流血浮尸 | 浮:漂浮。流的血将尸体都漂了起来。形容死伤很多。 |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吴师涉江,流血浮尸者不可胜数。” |
jī hòu liú guāng积厚流光 | 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 荀况《荀子 礼论》:“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
jī liú yì kè畸流逸客 | 指高行脱俗的隐逸之士。 | 清 厉鹗《〈吴礼部诗话〉跋》:“[明 胡无瑞]尝跋此册及《敬乡录》云:‘遍举郡邑,凡有闻者,缉其制作履历,粲若指掌,下逮畸流逸客,片语只词,亦博采旁证。’” |
shù liú zhěn shí漱流枕石 | 犹言漱石枕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
tóu pò xuè liú头破血流 | 打破了头;血流出来了。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惨遭失败时的狼狈相。 | 唐 吕道生《定命录 桓臣范》:“其如果偷两千而去,至徐州界,其婢与夫相打头破血流。” |
wò tàn liú tāng握炭流汤 | 握炽炭,蹈沸汤。喻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 《文选·陆倕<石阙铭>》:“流汤之党,握炭之徒,守似藩篱,战国枯朽。” |
liú fēng yí jì流风遗迹 | 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 | 宋·苏轼《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tǔ ráng xì liú土穰细流 | 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比喻细小的事物。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 《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jiǔ liú shí jiā九流十家 |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 汉 刘安《七略 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
dé hòu liú guāng德厚流光 |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 | 《穀梁传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
jiǎn zhī jié liú剪枝竭流 | 剪:绞切;竭:干涸。剪断树枝,使支流干涸。比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魏书·高闾传》:“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虽剪枝竭流,终不可绝矣。” |
fēng liú xiāo sǎ风流潇洒 | 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 明 徐复祚《红梨记 投雍》:“素娘,似你这般风流潇洒,如花似玉,向在东尘,知心有几。” |
liú xuè chéng hé流血成河 |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杀的尸横遍野,流血成河,大败亏输。” |
bù sè xià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zhěn shí shù liú枕石漱流 | 旧时指隐居生活。 |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
xuè liú piāo chǔ血流漂杵 | 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来。杵:旧时舂米的短木棰。 | 《尚书 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
liú fāng qiān gǔ流芳千古 | 指美名永远流传下去。 | 《天地会诗歌选 金台开山歌》:“争回疆土功劳大,流芳百世永无涯。” |
jiāng liú rì xià江流日下 | 见“江河日下”。 | 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既经非常之破坏,而无非常之建设以继之,此所以祸乱相寻,江流日下。” |
liú tiān chè dì流天澈地 | 形容液体漫溢。 | |
hàn liú jiā tǐ汗流浃体 | 汗流全身。形容极度惊惧。 | 宋·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张焘误食厌物,谢既再拜而悟,汗流浃体。” |
fēng liú làng zǐ风流浪子 | 风流成性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 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七卷:“姓汪名琦,生得清秀,是个风流浪子。” |
liú fēng yí sú流风遗俗 | 流风:遗风;俗:习俗。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指人虽去世,风范犹存。 | 宋·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虽更衰乱,先王之典刑犹存,流风遗俗,未尽混然也。”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d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户枢:门转轴;蠹:虫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xiāo shén liú zhì销神流志 | 消耗精神,丧失意志。 | 明·杨慎《冶容诲淫》:“女之艳媚,亦令人销神流志。” |
liú lí bō qiān流离播迁 | 见“流离播越”。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2回:“一旦变起仓卒,遂至流离播迁,犹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虽不免蒙尘,储君却已得践祚。” |
fēng liú tì tǎng风流倜傥 | 风流:洒脱不拘、富有才学;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 |
fēng liú qiān gǔ风流千古 | 指风雅之事久远流传。 | 宋 李流谦《青玉案》词:“风流千古,一时人物,好记尊前语。” |
liú shuǐ táo huā流水桃花 |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yī dài fēng liú一代风流 | 风流:本指举止潇洒;富有才华。也泛指有功绩而富有文采。形容杰出的;为当时所景仰的人物。 | 唐 杜甫《哭李常侍铎》:“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
liú dàng wàng fǎn流宕忘反 | 流宕:流浪,飘泊;反:同“返”,回家。指长期在外面飘泊而不知返回。 |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 |
liú dàng wàng fǎn流荡忘反 | 流荡:流浪;反:同“返”,回家。指长期在外面飘泊而不知返回。 | 宋·王禹偁《答张知白书》:“后人流荡忘反,盖其得也,荐宗庙,插管弦。” |
fēng liú yǔ sàn风流雨散 | 散:分散。风吹过,雨飘散,踪迹全消。比喻经常在一起的人飘零离散。 | 晋·左思《蜀都赋》:“饮御酣,宾旅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之间。” |
liú fēng yí zé流风遗泽 | 流风:遗风;泽:恩泽。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和德泽。 | 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太祖经始大基,流风遗泽,所被者远,五圣遵业至今,百有二十余年。” |
liú fēng yí zhú流风遗躅 | 流风:遗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和陈迹。 | 金·蔡松年《雨中花》词序:“方今天壤间,盖第一胜绝之境,有意十筑于斯,雅咏玄虚,不谈世事,起其流风遗躅。” |
fù zhī dōng liú付之东流 |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 唐 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
dà bù liú xīng大步流星 | 流星:比喻走得快。形容步子很大;走得飞快。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他在爬犁的近边,大步流星地走着。” |
shuǐ liú huā luò水流花落 | ①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 唐·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诗:“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
gān suǐ liú yě肝髓流野 | 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 《旧唐书·萧瑀传》:“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与贼肝髓流野,得复宗庙,遗老残民闻舆马音,流涕相欢。” |
lèi liú mǎn miàn泪流满面 |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
zhū liú bì zhuǎn珠流璧转 | 喻时光之流逝。 | |
sù liú zhuī yuán溯流追源 | 犹溯流穷源。 | 《诗刊》1978年第1期:“觉得这封信,含蕴深厚,溯流追源,就得考虑整个诗歌的历史。” |
liú xīng gǎn yuè流星赶月 | 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 《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上》:“自投军后,时通运泰,武艺过人,走马似逐电追风,放箭若流星赶月。” |
diān pèi liú lí颠沛流离 |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
sù yuán qióng liú溯源穷流 | 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 《清史稿·艺术·杨沂孙传》:“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 |
cóng lìng rú liú从令如流 | 从令:服从命令;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绝对服从命令。 | 《商君书·画策》:“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锺。” |
shù shí zhěn liú漱石枕流 | 旧时指隐居生活。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
bō liú máo mí波流茅靡 | 随波逐流,随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 | 《明史 赵炳然传》:“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
fù zhī liú shuǐ付之流水 | 付:交给;之:它。扔在流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
bǎi shì liú fēn百世流芬 | 美名永传于后世。同“百世流芳”。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结构》:“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