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ǐ yī zhī wàn以一知万 |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 《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
wèi zhī wàn yī未知万一 | 万分之一都不知道。形容学识肤浅。 | 宋·洪迈《夷坚乙志·张锐医》:“世之庸医,学方书未知万一,自以为足,吁!可惧哉。”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ruò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
zhī yīn àn lǚ知音谙吕 | 谙:熟悉;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泛指音乐。指深通乐律。 | 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三折:“一个家知音谙吕,一个家唾玉喷珠。” |
zhī qíng bù bào知情不报 | 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知情不报者,与坏人同罪。”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shǔ wǎng zhī lái数往知来 | 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 《周易 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
jìn rén jiē zhī尽人皆知 | 尽: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
wú zhī wàng shuō无知妄说 | 妄说:胡说。缺乏知识,随意瞎说。 |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
dá rén zhī mìng达人知命 |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 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
liáng zhī liáng néng良知良能 | 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zhī zhāng zhī wēi知章知微 | 微:细微。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征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 | 晋·潘岳《杨仲武诔》:“笃生吾子,诞茂淑姿。克岐克嶷,知章知微。” |
yǒu yǒng zhī fāng有勇知方 | 有勇气且知道义。 | 语出《论语 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
yī wù bù zhī一物不知 |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 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pín jiàn zhī zhī贫贱之知 | 见“贫贱之交”。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bù zhī lì hài不知利害 |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
míng zhī gù wèn明知故问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
jǔ shí zhī jiǔ举十知九 |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 唐 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举十而知九。” |
yàn què bù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不知鸿鹄志 | 鸿鹄:天鹅。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乃向其乡人说道:‘我今将为状元,不久便作开国元勋矣!何以贺我?’乡人益非之。刘赞臣叹道:‘此所谓燕雀不知鸿鹄志也。’” |
yǐ wēi zhī zhù以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显;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它的实质。 | 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
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 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zhì zhī bù móu至知不谋 | 至知:极聪明的人;谋:谋略,计谋。极聪明的人可以不用谋虑。 | 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全。” |
zhī xīn zhī yì知心知意 | 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相互关心备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如今宝姐姐家去了,连香菱也不能过来,二姐姐又出了门子了,几个知心知意的人都不在一处,弄得这样光景。” |
zhà rù lú wéi,bù zhī shēn qiǎn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 乍:刚刚,起初;圩:围子。新到一片芦苇地,不知这里边的深浅。比喻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熟悉情况,行动要谨慎。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2回:“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
bù zhī hé xǔ rén不知何许人 | 许:处所。不知道是哪里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 |
bù zhī qǐn shí不知寝食 | 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 |
bù zhī dīng dǒng不知薡蕫 |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 《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
zhī zú wú qiú知足无求 | 人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过多的贪求 | 晋·葛洪《神仙传》:“车服咸仪,知足无求。” |
zhī yú zhī lè知鱼之乐 | 乐:欢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 |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庄子曰:‘盆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tā xiāng gù zhī他乡故知 |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 明 天然智叟《石头点 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他乡故知,分外亲热。” |
quán zhī quán néng全知全能 |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郭沫若《郑成功》第四章:“全知全能的主是大公无私的。” |
qiú zhī ruò kě求知若渴 |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 |
zūn wén xíng zhī尊闻行知 | 尊:尊重。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懂的道理。 |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
zhī ēn bào dé知恩报德 | 受别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图报答。 | 《群英类选·〈红蕖记·触身谐配〉》:“可怜见咱魂销尽,知恩报德情难混。” |
zhī rén zhī shù知人之术 | 术: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
bù zhī suǒ yǐ不知所以 |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为什么会是这样。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
xiān jué xiān zhī先觉先知 | 觉:明白;知:认识。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 宋·陈亮《谢陈同知启》:“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先觉先知,得累圣不传之学。” |
zhī fǎ fàn fǎ知法犯法 | 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
bù zhī quán biàn不知权变 | 权变:随机应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 |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
nǐ zhī wǒ zhī你知我知 | 只有你我两人才知道这个秘密,不能对别人说。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此事你知我知,只买定了晴云、暖雪两个丫头,不许他多嘴,再有谁人漏泄?” |
bàn jiě yī zhī半解一知 |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 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
zhī jìn néng suǒ知尽能索 | 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 | 《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
zhǐ zhī qí shān,bù zhī qí èr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
zhī ēn bào ēn知恩报恩 | 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
dǔ wēi zhī zhù睹微知著 | 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 《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
xiān zhī xiān jué先知先觉 | 觉:对事物有所认识。对哲理和社会政治等问题的认识理解比一般人更早的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
wén yī zhī èr闻一知二 |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wèn yáng zhī mǎ问羊知马 |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
guān guò zhī rén观过知仁 |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lǚ shuāng zhī bīng履霜知冰 |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 东汉·王充《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
zhì chū hū zhēng知出乎争 | 知:智慧,知识。争:斗争,竞争。智慧从斗争中得来。 | 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且若亦知夫德之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
zhī ān wàng wēi知安忘危 |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 | 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zhǐ zhī qí rán,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
bù zhī jìn tuì不知进退 |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
jīn yǔ xīn zhī今雨新知 | 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 |
bù zhī shì wù不知世务 | 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 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孟子守旧术,不知世务。” |
wén yī zhī shí闻一知十 |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wǎng zhī suǒ cuò罔知所措 | 罔:不。知:知道。措:安置、处置。不知道怎幺处理好。多指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无法应付。亦作“罔知所厝”。 | 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
zhī téng zháo rè知疼着热 |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 形容无耻到极点。 |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
xīn zhī qí yì心知其意 | 意:意义。心中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艺的要领。 | 《史记 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hào xué shēn sī,xīn zhī qí yì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反 |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 《南史 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
tián bù zhī chǐ恬不知耻 |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 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
mí tú zhī fǎn迷途知返 |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
cōng míng ruì zhī聪明睿知 | 聪明: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 《周易·系辞》:“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
guān wǎng zhī lái观往知来 | 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 《列子 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
zhǐ zhī qí yī,wèi zhī qí èr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说,咱们先买地,后盖房呢,还是先盖了房子后买地?” |
zhī yì duō qíng知义多情 | 义:情义。懂得情义,富于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爱势贪财的父母,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退了前夫,另许李门,他使一条汗巾悄悄的寻了自尽。” |
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饱汉不知饿汉饥 |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
zhī zhǐ bù dài知止不殆 |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bào zǐ zhī wǒ鲍子知我 | 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 《史记 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zhī wú bù wéi知无不为 | 为:做。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
lüè zhī pí máo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dǔ yǐng zhī gān睹影知竿 | 睹:见;竿:竹竿。看见竹竿的影子就知道竹竿的长短曲直。比喻从侧面烘托可以显示事物。 |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睹影知竿乃妙。” |
bù zhī dǐ xì不知底细 | 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内情。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7回:“我也不知底细。” |
zhī yī bù zhī shí知一不知十 | 仅知道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全面。 | 汉·桓宽《盐铁论·结和》:“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以知一不知十也。” |
jiàn shí zhī jī见时知幾 | 时:时势,时世;幾:细微的迹象,先兆。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四年》:“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幾之变也。” |
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知其不可为而为 | 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 郭沫若《南京印象》:“许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dá dì zhī gēn达地知根 |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
chá jǐ zhī rén察己知人 |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
wàng biǎo zhī lǐ望表知里 | 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本质。 | 唐·杨炯《从甥梁锜墓志铭》:“穆天子羽陵之籍,莫不因条报叶,望表知里。” |
bù zhī jiù lǐ不知就里 |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
bù zhī suǒ cóng不知所从 | 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 |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
bù zhī tòng yǎng不知痛痒 |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2卷:“同父意见亦同,常言道:‘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 |
tián bù zhī xiū恬不知羞 | 见“恬不知耻”。 | 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 鲁迅《谚语》:“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 |
zhì ér bù zhēng知而不争 | 明知是非而不据理力争。多指不坚持原则。 | 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wèi bǔ xiān zhī未卜先知 | 测知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是一种迷信行为。形容有预见。卜:占卜;算卦。 | 元 无名氏《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第三折:“卖弄杀《周易》阴阳谁似你,还有个未卜先知意。” |
zhī ér gù fàn知而故犯 | 故:故意。知道不对,却故意违犯。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问:‘一切含灵具佛性,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zhī xiū shí lián知羞识廉 | 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 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
zhī bái shǒu rǔ知白守辱 | 知白:明辨是非。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暧昧。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
xíng bù zhī wǎng行不知往 | 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动不能自主,只能听任自然摆布。 |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故行不知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
chán bù zhī xuě蝉不知雪 |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 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
hún rán wú zhī浑然无知 | 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那贼浑然不知,不言不语。” |
yú mèi wú zhī愚昧无知 | 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