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zǎn sān jí wǔ攒三集五 | 见“攒三聚五”。 |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忆起昨夜那些小孩子,接过礼物,攒三集五,聚精凝神,一层层打开包裹的光景。” |
sān hǎo èr qiè三好二怯 | 同“三好两歹”。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
jiǎo tù sān xué狡兔三穴 | 见“狡兔三窟”。 | 《宋史·河渠志》:“乃是狡兔三穴,自为潜身之计。” |
qiān sān chě sì牵三扯四 | 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
qī sān mán sì欺三瞒四 | 一再欺骗隐瞒。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
wǎng kāi sān miàn网开三面 |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
cǎo lú sān gù草庐三顾 |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 三国 蜀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sān wǎ liǎng xiàng三瓦两巷 | 见“三瓦两舍”。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两巷行走耍子,捣子都认认的。”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èr dì sān wáng二帝三王 |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sān zāi bā nàn三灾八难 |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
lián sān kuà wǔ连三跨五 | 形容动作迅速。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说着,出门下阶,嗖的一声,托地跳上房去,顺着那屋脊,迈步如飞,连三跨五,霎时间不见踪影。” |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逢人且说三分话 |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yī bǎn sān yǎn一板三眼 |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
sān cóng sì dé三从四德 |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 |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揽四 |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
sān xūn sān mù三熏三沐 |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 宋·陆游《与李运使启》:“一琴一龟,预想铃斋之静;三熏三沐,尚陪药市之游。” |
tí xián sān xún蹄闲三寻 | 见“蹄间三寻”。 | |
sān nián wǔ zǎi三年五载 | 载:年。指三五年。形容不很长的几年时间。 |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
méi sān méi sì没三没四 |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
sān zhì wǔ cāi三智五猜 |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ràng sān ràng zài让三让再 | 见“让再让三”。 |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
sān tāng wǔ gē三汤五割 | 见“三汤两割”。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0回:“众人祭毕,陈敬济下来还礼,请去卷棚内三汤五割管待出门。” |
sān mìng ér fǔ三命而俯 |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
sān bù niù liù三不拗六 |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自古道三不拗六,他每都是城狐社鼠,俺也革不了他的积弊。” |
èr sān qí dé二三其德 |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 《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jiǔ zhēng sān shēng九蒸三熯 |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 |
yī mù sān zhuō fà,yī fàn sān tǔ bǔ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sān yíng sān xū三盈三虚 |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 汉·王充《论衡·讲瑞》:“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 |
sān wèi yī tǐ三位一体 | 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一个整体。 | 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 |
tuī sān dàng sì推三宕四 |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
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 |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
sān péng sì yǒu三朋四友 | 泛指各种朋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
sān zhé gōng,wéi liáng yī三折肱,为良医 |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zài sān zài sì再三再四 | 重复好几次。 | 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你则不省悟。” |
sān tuī liù wèn三推六问 |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 | 形容多次重复。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
lián èr gǎn sān连二赶三 | 急忙;赶快。 | 姚雪垠《长夜》三二:“菊生不敢怠慢,连二赶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来。” |
jiē sān lián sì接三连四 | 接连不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
hóng rì sān gān红日三竿 | 指日高三竿;天已大亮;时候不早了;也作“日上三竿”。 | 《南齐书 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 |
sān mǎ tóng cáo三马同槽 |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 《晋书·宣帝纪》:“三国魏正始后,司马懿与其子师昭执军政大权,屏除异己,时有‘三马同槽’之目。三马,隐指懿父子三人。” |
yī chàng sān tàn一唱三叹 | 原指宗庙的乐曲;一个人唱;三个人赞叹应和。 | 先秦 荀况《荀子 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wáng qín sān hù亡秦三户 |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
liù jiē sān shì六街三市 |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一卷:“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 |
zhé bì sān gōng折臂三公 |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 | 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
sān bān liù fáng三班六房 |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检四 | 见“挑三拣四”。 |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
sān bān liǎng yàng三般两样 |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天下只是一个道理,更无三般两样。” |
gé sān chà wǔ隔三差五 | 比喻时常发生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
sān jiāng wǔ hú三江五湖 |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
lián zhòng sān yuán连中三元 |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 |
èr sān qí yì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
zài shuāi sān hé再衰三涸 | 见“再衰三竭”。 | 郭沫若《为“五卅”惨案怒吼》:“病根(指不平等条约)不除……我们国民的民气,再衰三涸,将要永远沦为外人的奴隶而不能振拔。” |
sān tiān liǎng tóu三天两头 |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 老舍《我这一辈子》:“我三天两头的到这里来巡逻。” |
liù jiē sān mò六街三陌 | 见“六街三市”。 |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wèi kě quán pāo yī piàn xīn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
rì gāo sān zhàng日高三丈 | 犹日上三竿。 | 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
sān shé qī shǔ三蛇七鼠 |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
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三拳不敌四手 |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人家人多势众,有洋枪洋炮,就凭你们这几个民兵还能顶住?三拳敌不过四手呀!” |
sān sān liǎng liǎng三三两两 |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四 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
wú fēng sān chǐ làng无风三尺浪 |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 |
sān sān wǔ wǔ三三五五 |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 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
sān zhé zhī gōng三折之肱 | 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
dà pú sān rì大酺三日 | 酺:聚饮。大聚饮三天。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饶安县言白雉见。”裴松之注引《魏书》:“赐饶安县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 |
sān gōng liù yuàn三宫六院 | 泛指帝王妃嫔。 |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
jǐ cì sān fān几次三番 | 三:一方面表示“多”;另一方面又是最少的多数;还可以作“几”解;番:遍数。好几次;或一次又一次。 | 鲁迅《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
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dǎo sān diān sì倒三颠四 |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
tiāo sān bō sì挑三拨四 | 见“挑三豁四”。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
sān fū zhī duì三夫之对 | 见“三夫之言”。 | 《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
bā nàn sān zāi八难三灾 |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 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难三灾,一心斋戒。” |
sān zāi liù nán三灾六难 | 见“三灾八难”。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4回:“谁家也有三灾六难哩!互相帮助嘛!” |
sān wǔ chéng qún三五成群 | 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 |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
bái bì sān xiàn白璧三献 |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 见《韩非子 和氏》。 |
cāi sān huà wǔ猜三划五 |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差人道:‘今日且吃酒,明日再说。’当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 |
yǒu sān yǒu liǎng有三有俩 | 谓有富馀钱财。 | |
ái sān dǐng sì捱三顶四 | 挨:通“挨”,挤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 明 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
jiá shàng sān máo颊上三毛 |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
dú shū sān dào读书三到 |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jìng yī zhōu sān径一周三 | 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 《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 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
sān yáng jiāo tài三阳交泰 | 见“三阳开泰”。 |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jiǔ liè sān zhēn九烈三贞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cǎo suǒ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
sān qī xián nìng三期贤佞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 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
sān bǎng dìng àn三榜定案 |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 |
sān fù bái guī三复白圭 | 《论语 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 |
liù bì sān tóu六臂三头 |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 明 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
sān chuí liǎng bàng三锤两棒 | 形容处事简单明快。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来也没准备耽搁这么长时间,心想行不行三锤两棒就完了,他转几天就回来了。” |
yī ér èr,èr ér sān一而二,二而三 |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
wěn chī sān zhù稳吃三注 | 四人赌博,一个人赢三个人的赌注。比喻凭空的大量收获。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他们辛苦收拾,是该剩些钱粘补的;我们怎么好‘稳吃三注’呢?” |
fēn sān bié liǎng分三别两 | 同“分星擘两”。 | 老舍《牛天赐传》二十:“更使他惭愧的是,他分三别两,谁的是谁的。” |
sān gù cǎo lú三顾草庐 | 见“草庐三顾”。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回目:“刘玄德三顾草庐。” |
yī rì sān xǐng一日三省 |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sān shòu dù hé三兽渡河 |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bù chéng sān wǎ不成三瓦 |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 《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
zhāo sì mù sān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
zhū lǚ sān qiān珠履三千 | 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贵宾众多。 | 唐·李白《江上赠窦长史》:“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
diào sān huò sì调三惑四 | 见“调三斡四”。 |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