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2.生有自来死而后已好梦渺难寻白雪阳春绝调竟成广陵散。
3.曾经的美味,令爱尝河蚌的我辈老饕顿有“广陵散绝”的惆怅。
4.(《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
5.1996年泰州成立地级市后,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6.嵇康死,广陵散绝!千古憾事!向秀为告之嵇康其真正的死因和敌人而转世重生,奈何……冤过才知屈……
7.小金山妖人授首,广陵郡道士扬名。
8.师承琴癫康广陵,一口吴侬软语,相貌清丽,喜穿绿衣,雅擅乐韵。
9.另外,《广陵潮》中还有不少话,南京人会感到熟悉,比如“咬口生姜喝口醋”,“苍蝇不抱没缝的蛋”、“盖着盒子摇”等。
10.这里有嵇康的广陵散,有西游记中出现过的谛听,有谛听的结拜兄弟哼哈二将。
11.有广陵散的高洁,有兰亭序的潇洒,有敕勒歌的豪迈,种种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难现实的一醉。
12.上款“邦胜先生雅正”,落名“陈含光篆”,钤印“暖暖内含光”朱文、“广陵陈仲子”白文。
13.所以广陵王就制作了这样一件金缕玉衣。
14.这种“缓慢的学者”,今天已经很难见踪影了,几成广陵散绝唱。
15.却说广陵王荆,自奉诏还国后,仍然怀着异图,应二十四回。
16.讵料还有第五节“广陵之役与中渎水道问题”,笔锋一转,从地理环境角度对广陵之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诠释。
17.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阮咸尚琴弦铮铮,广陵尚幽然奏响,中国的底色早已成为烙印,镌刻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18.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刘克庄
19.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20.相对于汪蓉、韩敏、王英等自闭症孩子母亲的个体而言,广陵区爱心阳光庇护中心负责人韩丹应该算是自闭症孩子集体的“母亲”。
21.广陵区建设局城建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安康路塌陷是因为地下管道漏水所致,近期将封闭维修。
22.魏晋洛阳城留下无数的逸闻趣事,驴鸣送粲、傅粉何郎、广陵曲散、得意忘形、掷果潘安、珠玉在侧、看杀卫玠,等等。
23.广陵,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一座活力焕发、蓄势待发的名城!
24.广陵的琴韵千年不绝,闭起双眼,你可听到瘦西湖边那亘古的凤来之声,正诉说星河的澎湃?你可听到十里春风吹响斑驳相思的竹箫,唤起远古女娲的余韵?羽无双
25.记者途经广陵路,看到一家开水房的屋内屋外堆放了大量木柴、废旧家具等,开水房也已出现倾斜,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26.自到广陵,并钟多垒,即亦招降草寇,救援临淮。
27.为了纪念建团90周年,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成立了一支以学生为主力军的团史宣讲队伍,并于近日举行了聘任仪式。
28.在此之后,大量徐州百姓开始南下淮安,而文聘亦帅大军坐镇淮安,在淮安和广陵安置不下后,数十万百姓经白马湖从水路一路南下到曲阿。
29.扬州市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发放选民证出了大差错,一位居民已经死亡4年多,居然“收到”选民证。
30.韩佳,这也是广陵王墓出土的文物吧。
31.广陵一曲动都城少年郁愤宫阙外。
32.1947年,孟小冬于上海的中国大戏院举办告别舞台义演,被菊坛盛赞为“广陵绝响”。
33.我国广陵绝响,这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34.他祖籍淮南广陵府,后来爷爷连中三元,官至从六品的知州,却英年早逝,只留下他父亲一个儿子。
35.无匣也无鞘,暗室夜常明。三尺木马牛,可折天下兵。欲知天将雨,铮铮发龙鸣。提剑走人间,百鬼夜遁行。飞过广陵江,八百蛟龙惊。世人不知何所求,那袭青衫放声笑: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烽火戏诸侯
36.很喜欢扬州的古称:广陵。那让人想到安静的城池,幽深的里巷,沧桑的石桥和古老的运河。
37.乾隆年间,广陵的徽州盐商纷纷征集苏州名优,备蓄家班,一时间铺张炫异,争奇斗妍,扬州俨然成了昆剧的第二故乡,精谙工尺的徽州盐商亦不乏其人。
38.广陵王,高祖犹子,夙有令望,沉晦不言,多历年所。
39.是年四月乙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广陵王,匡为燕王,以燕王年幼,留京,不就国。
40.永昌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
41.大明寺栖灵塔历史久远,塔高九级,雄震蜀冈,楚水吴山,尽收眼底,为广陵一大景观,一时间名人荟萃此地,诸名人争相登塔,一睹扬州风光,并留下传世名篇。
42.特别是在扬州以徐常遇等人为中心,还形成一大琴派,称广陵派,非常讲究指法。
43.1947年,孟小冬告别舞台义演,上海滩家家户户打开电台收听“广陵绝响”。
44.接下来我会弹奏《广陵散》,此曲有若天籁音,是以嵇康用七弦古琴弹奏为最佳,今番我只好依样画葫芦不自量力同样以七弦古琴奏之。